經歷了普丹戰爭,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,獲得了對北德意志聯邦的絕對領導權的普魯士,面臨著如何登基稱帝,實現德意志名副其實的統一的重大抉擇。對於即將成為皇帝的威廉一世而言,其最渴望的是成為「全德意志國土的皇帝」(Kaiser von Deutschland),然而這受到了其餘諸侯強烈反對,因為這似乎相當於普魯士將不僅事實上,而且名義上都將他們所剩無幾的自治權也剝奪掉,從而建立「法蘭西國王」式的絕對君主制,而俾斯麥同樣擔心此頭銜會激怒新生的統一德意志唯一可靠的盟友,以奧地利、波希米亞等德意志歷史領土為根據地的奧匈帝國。另一個選項是1848年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所確立的「德意志人民的皇帝」(Kaiser der Deutschen),但這也遭到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的反對:在威廉一世看來,統一德意志是歷史悠久家世高貴的索倫家族的天命,所以此番登基是君權神授,故和兄長腓特烈·威廉四世一般拒絕接受「從溝渠撿來的皇冠」;而在俾斯麥看來,這個跟「神聖羅馬皇帝」極為類似的頭銜,並不適合他理想中集權高效的君主國家,反而給人一種作為最高君主有名無實,嚴重受制於諸侯與議會的感覺。最終所選擇的是「德意志皇帝」(Deutscher Kaiser)這個妥協方案:字面上僅僅是「一個當皇帝的德意志人」,只是一個相當於神聖羅馬皇帝的榮譽稱號,而作為德國元首的絕對權力,則是通過兼任德意志聯邦主席來得以確保,法源依據是來自於《德意志帝國憲法》。
德意志皇帝
經歷了普丹戰爭,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,獲得了對北德意志聯邦的絕對領導權的普魯士,面臨著如何登基稱帝,實現德意志名副其實的統一的重
